查看原文
其他

云上过新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或将成为历史?

隋缘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2021年疫情零散爆发,“就地过年”的号召让超过1亿人主动留在了工作地,春节是所有中国人不变的亲情和文化的记忆,云上新年是科技的力量,更是缩短与家的距离的方式。从2021年开始,一个不寻常的的春节是如何度过的?云上新年的背后又体现了哪些时代的变迁呢?



本文字数:4285

阅读时间:11分钟


云上新年的“可能性”


2021年,由于疫情的不断反复,春节返乡的风险不断增加,在“就地过年”的倡议下,线上采购年货、线上参与文化活动等现象成为了新的“潮流”。


01.

云上新年——年货消费新趋向


云上年货采购成趋势,传统年货品类丰富多元化。春节期间是一年之中的重点消费季,多数商家提前布局“春节档”营销和打折促销等活动。2021年在“就地过年”的倡议下,商务部会同多部门共同开展了“2021全国网上年货节”,为群众安心过好年,置办好年货提供了更多选择。据商务大数据监测,仅1月20日至29日,全国网络零售额达3441.1亿元人民币,网上选购年货赢得更多人的青睐。在“就地过年”的倡导下,更多物流、快递点工作的人员都选择了坚守岗位,春节物流也并未“打烊”。京东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春节·年货节消费趋势报告》指出米、面、油和酒类等民生用品中的重货,同比均有1-2倍的增长。对于选择网上置办年货的人来说,少了家人一起逛菜市场的熙熙攘攘和几分热闹,却多了疫情防控的安全、安心和不受时空限制的年货购买自由。


图片来源于北京青联微博  ▲ 


云上年货采购群体年轻化、采购品类多样化。随着90后逐渐步入工作岗位,可支配的收入也逐渐增多,1月27日,百度发布《百度2021年货搜索大数据》显示,近30天,2021年关注年货购置的群体年龄出现下降,90后分别占关注“年货节”用户的34%,成为年货节采购的主力军;以9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的年货清单集中为数码产品、美妆与零食。受到疫情影响,进口智利车厘子降价而引发了一场“车厘子自由”的讨论,在年货清单中车厘子的搜索关注度也位列前三。由于年货采购群体的年轻化趋势,2021年的年货清单也与传统的年货清单差异较大,桌游纸牌、自热食品与胶囊咖啡进入年货清单的前十,这更加呈现出了不同群体对于春节的理解以及不同年俗活动的喜爱度。


此外,多样化个性化成为此次云上年货消费新趋势。年货老三样花生瓜子糖果不见踪影,置办年货的种类不再局限传统的吃食。新的“年货”转向为丰富的各类消费场景:蹦迪、桌游、电影随心搭配,周边旅游、居家读书、文化活动自由组合。年货节期间,京东平台服务类商品销售增长明显,其中洗衣服务、健康服务(套餐)、汽车服务、宠物服务等商品订单量均比去年农历新年同期大幅度增长6-10倍。


02.

云上新年——“文化年货”不缺席


2020年《囧妈》在网上免费放映仍然让人许多人记忆犹新。2021年部分电影选择了网络上映。2021年2月5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指导、中国电影家协会网络电影工作者委员会主办2021网络电影春节档发布会,联合爱奇艺、腾讯、优酷三大平台首次提出了“网络电影春节档”的概念,在会上宣布2021年网络电影春节档正式启动,两部院线级别电影《少林寺之得宝传奇》《发财日记》在三大平台以单片付费的形式上线,几大视频平台还准备了多部网络电影作品。网络电影春节档是否能够获得怎样的成绩将有可能决定着2021年网络电影市场的整体走向。未来,网络电影是否会成为未来云上新年的重要年货?


除了网络电影春节档的首发,博物馆、文化馆等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也积极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上线多种文化活动。云端的活动不仅对部分场所的基础硬件设施有一定要求,更是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数字资源的盘活以及数字化进程的考验。2021年春节、元宵节期间,北京厂甸非遗“云”庙会、北京景泰蓝非遗艺术庙会、东城区非遗闹元宵线上庙会开展直播互动;故宫博物院举办系列“云上”文化活动,新增15000件文物影像、设置“牛主题文物专题”,“故宫红”“宫猫记·过大年”系列文化专题按时上线,带来了新年文化盛筵。云上新年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但在全国人民注意力都在被“抢夺”的春节档,如何给群众提供更好的、更加符合其需求的文化服务和数字文化产品是相关从业者应该进一步深思的重要议题。


图片来源于故宫博物院微博视频《宫猫陪你过大年》 ▲ 


03.

云上新年——契机与趋势


由于境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我国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和零星散发病例不断出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政府和各部门合理有序引导群众就地过年,不仅要保障就地过年群众的生活物资充足供应,还要求提供精神文化方面的服务,让人民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各地响应号召,网上年货节启动、各类系列文化活动上线云上、年俗活动同步线上举办。


2021年,疫情防控的需要、就地过年政策的出台、数字化手段的更新成为云上新年的三大推手。未来,云端将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云上新年文化活动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逐渐增加,新年的各类习俗和活动也会以数字化的方式继续传承,云上新年将不会再成为“新鲜事”。


云上新年——年俗变迁的背后


数字时代下,传统年俗和文化的新业态逐渐融合,形成时代特有的文化记忆。云拜年、集五福、定制红包封面、网络春晚、云端年夜饭不仅仅是传统习俗的延伸,更是新时代下年味的象征。


01.

数字与年俗的新生


王安石在《元日》中写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其中的爆竹、饮屠苏酒、贴新符都是宋时的旧俗,如今爆竹在部分地区禁止燃放、屠苏酒也鲜有全家共同畅饮,年俗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渐改变。2021年1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3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3.0%的受访者今年春节会“云拜年”,视频连线、语音连线是主要的“云拜年”形式。86.0%的受访者表示“云拜年”会让这个春节过得更特别。


视频来源于央视网 ▲ 


除了云拜年,微信红包、集五福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独特年俗记忆。2014年,春节微信红包正式推出,2016年春晚摇一摇抢红包、随机红包、添加表情等功能逐渐增加,从此微信发红包、抢微信红包成为了新的年俗活动之一;2016年支付宝集五福活动推出,难集的五福成为了多人的共同记忆。2021年,春节期间的各大企业红包大战,从各大互联网平台分20亿、21亿、22亿红包的激烈争夺战到传统春晚到网络春晚的共同呈现。我们的年俗变迁都与数字时代的点滴进步密不可分。


02.

年俗变化的原因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民俗节日,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礼仪和仪式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萧放教授在研究中表示,中国传统文化对春节群体仪式赋予了三种特征:第一是人与自然共同经历新旧更替的仪式,第二是家族集体经历春节的仪式,第三是世俗生活与春节文化融合的仪式过程。


首先,年俗的形式随着世俗生活的变化而动态变更,即是“世俗生活与春节文化融合的仪式过程”。自我国接入互联网以来,我国网民数量不断增长,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的使用频率不断增加,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在庞大的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下,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无法再脱离网络而存在,传统的年俗也由于网络的及时性和共享性而发生了改变,云拜年、云吃年夜饭、微信红包等一系列只有在云上构建的新年俗不断涌现。


其次,家族集体经历春节的仪式和场景发生了改变,年俗的仪式感也发生了变化。2021年“就地过年”的号召让部分家族集体形态的春节仪式无从谈起,一个人过年、云过年的场景出现,选择不返乡过年的年轻人拥有了年俗仪式和礼节自由。受我国社会人口和家庭模式以及代际变化的影响,未来一个人过年或会成为常态,一个人的春节仪式感将会是什么?


最后,春节作为传统文化传播体系中的重要文化指向符号,受传播环境和传播媒介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人与自然共同经历新旧更替的仪式也发生重大改变。刘家瑛在《中国春节的符号分析及其跨文化传播研究》(2014)中谈到,春节符号作为春节传统文化传播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其独特的文化传播符号是当下整个“速食社会”中的文化沉淀。新媒体为春节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和传播交互性,更能满足大众的生活追求。


春节年俗作为我国民俗的一种,是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生态变化而不断产生、演变、发展的活态文化。无论是世俗生活、传播体系还是受到政策性的影响,年俗的动态演变和适应性变化是千年以来不断传承的重要因素。


云上新年——文化记忆的厚重感


01.

年俗文化中严肃意义的失落


在传统的春节年俗和文化传承过程中,部分严肃仪式的意义逐渐失去。传统的春节活动包括了年末除夕和年初元日两个时间节点,而大年来源于古代的腊日,腊日的本义是年终大祭。新春年俗活动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祈求丰年等形式展开。


| 图片来源于pexels  ▲ 


随着时间的流转和不适宜现代环境的贺岁仪式逐渐减少,以年夜饭团聚的形式为主,促进家庭沟通交流的作用被留存下来。但年俗活动中的敬畏自然、敬老尊长、惜取时间、悉正衣冠迎新年等较为深刻严肃的意义逐渐变弱。从年节过渡仪式看,愈是早期社会,其仪式象征意义愈强,愈到后代,仪式意义愈弱。春节年俗是重要的文化传承活动,在仪式审美弱化娱乐强化的趋势下,对于年俗的严肃文化思考不能缺失。


02.

年俗文化中不变的传承


第一,以春节为主的年俗活动是维系基本社会结构的重要方式之一 。我国以农耕文明为主,使得中国形成了以家庭为基础单元的社会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家庭和宗族是维系社会的核心,在传统的节庆民俗中都有对家庭关系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视。因此,春节年俗也是维系家庭关系,稳定社会结构和延续传统文化的重要活动。


第二,春节除旧迎新的贺岁等年俗仪式是文化认同感的体现,更是促进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仪式感是仪式中所传达的道德、理性、伦理等观念蕴含的情感体验。春节的各类年俗活动也同样是一种仪式和仪式感的体现,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世代人遵守的传统。随着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加,未来,特定的春节年俗文化活动或将在全球引发广泛的认同。


03.

未来新年的1001种可能


2021年的云端新年将不会仅仅是一次偶然的事件,而是会在科技进步,网络成为人生活的重要部分的背景下衍生出多样化的云上活动。正如“媒体预言家”德克霍夫认为,电子媒体和网络空间将会改变我们的心理状态,人类正创造一种超越任何个人智慧的集体心智。随着社会的变化,以春节为首具有深刻内涵和集体意义年俗和节庆文化在短期内并不会消失,其表达方式及呈现状态将会不断变化。随着电子媒体和网络空间改变了部分人的心理状态,未来春节的严肃教育意义的效用或会逐渐降低,但会出现何种“超越任何个人智慧的集体心智”的共识还有待思考。


|图片来源于pexels ▲ 


民俗的形成意味着群体共同文化认同的形成,并表现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深刻的社会性。而目前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人群正在逐渐转变,以个性化、多元化、多样化、娱乐化为前提的春节年俗活动将会在未来受到欢迎。云端新年将会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起点,是否选择过春节和如何渡过春节我们不得而知,但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内涵的重量不会消失,而是成就了另一种新的可能。



参考文献:

[1]秦僮. 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中的传播机制与话语变迁研究[D].云南师范学,2

019.

[2]黄永林.民俗文化发展理论与生态规律阐释及其实践运用[J].民俗研究,2015

(02):12-19.

[3]刘家瑛. 中国春节的符号分析及其跨文化传播研究[D].兰州大学,2014.

[4]崔露什. 仪式感的现代性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12.

[5]萧放.春节习俗与岁时通过仪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

6):50-58.

[6]钛媒体APP.春节档网络电影更好看了,新模式下的网生电影在迭代[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1640412755018737&wfr=spider&for=pc,2021-2-14.




图片 | 来源于网络

美编 | 赵凯强

声明 | 文中图片和文字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版权方持权属证明与我方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言之有范


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转发!


欢迎向我们投稿!

投稿请联系:18811328390/gy18563805081

如需咨询合作,请与我们联络!

联络电话:18811328390



言之有范|2014 - 2021

聚焦文化事件

把握政策动向




往期推荐

01

 就地过年带来新变化,文旅行业迎来哪些变革机遇?

► 点击阅读

02

● 年货里的消费变迁,这里有你的故事吗?

► 点击阅读

03

 集五福、抢红包,全民指尖行动热潮的背后隐藏着哪些文化基因?

► 点击阅读

04

 年味是什么?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答案

► 点击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